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不再滴答滴...中醫幫忙改善產後漏尿問題

產後漏尿失禁是很多自然產媽媽的困擾
尤其是在快走、跑跳、咳嗽、打噴嚏時
更難以避免,超級尷尬!

常合併陰道鬆弛、子宮下垂等令人在意的私密問題
讓很多媽媽因以上種種而自願剖腹產


但開刀對母體傷害大、恢復慢
且日後容易產生沾粘
產後漏尿若沒有即時處理,會演變成長期性尿失禁
到了更年期因為雌激素下降,症狀會更加嚴重!

中醫認為漏尿與下垂都是因為氣虛下陷
產後六個月之內,都是治療黃金期
只要產前產後好好保養
都是可以防範於未然的喔!

原因

輕微漏尿失禁會在產後6個月以內恢復
嚴重者則持續更久,甚至變成永久性問題
原因有:
  1. 懷孕期間黃體素、鬆弛素讓骨盆腔韌帶肌肉變得鬆弛
  2. 胎兒壓迫造成肌肉過度擴張或神經受損
  3. 生產時間過長
  4. 生產損傷膀胱
  5. 出力不當
  6. 長期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壓的動作,
以上會使盆底結構鬆弛而發生尿失禁
大多屬於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是尿失禁的最常見類型
特點是在咳嗽、噴嚏、用力時腹壓增加
導致尿液不自主地流出的現象

雌激素受體廣泛分佈於骨盆腔
如:生殖系統(子宮、陰道和輸卵管)、泌尿系統
以及鄰近的結締組織、韌帶、肌肉和筋膜中

更年期後會加重漏尿症狀
並伴有盆底肌肉鬆弛或子宮脫垂等情形
主因是雌激素降低使局部黏膜下血液供應減少
導致黏膜層退化、肌肉萎縮盆底肌肉組織張力減少、收縮力下降
盆腔臟器的正常位置發生改變

中醫分型與治療

排尿與肺、脾、腎以及膀胱密切相關
常見病因是氣虛、陽虛和膀胱損傷

針對不同證型,虛則補之,以補氣溫陽為主
佐以固澀縮泉或化瘀固脬(膀胱)
強化骨盆底肌肉力量

產後氣血津液相對不足
需補養為主
不可濫用通利小便之藥

1. 脾肺氣虛

產婦是氣虛體質
加上產程耗氣、或產程過長而加重
或因生產失血較多,氣隨血耗

兼見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語音低弱
面色少華,舌淡苔薄白,脈沉弱。

方藥:黃耆建中湯 、補中益氣湯 、完帶湯


2. 脾腎陽虛

產婦是怕冷的陽虛體質
又因分娩損傷腎氣
致使膀胱失于腎陽的溫煦而氣化失司
導致尿頻、失禁

兼見尿液清白,面色黯淡,精神疲倦
腰膝酸軟,下腹墜脹,恥骨酸痛
頭暈耳鳴,怕冷(腹部及腰膝明顯)容易腹瀉,舌淡苔白潤,脈沉遲

方藥:鞏堤丸、桑螵蛸散


3. 膀胱損傷

因懷孕壓迫或產程損傷膀胱功能
導致膀胱血瘀氣鬱而排尿異常

《諸病源候論》:"因產用力,傷於膀胱,而冷氣入胞囊
胞囊缺漏,不禁小便,故遺尿,多因產難所致。"

方藥 :雞內金散、完胞飲

4. 肝腎陰虛

小便失禁頻尿,尿不淨感、灼熱感。

兼見頭暈目眩,耳鳴嗡嗡叫,失眠多夢
口乾舌燥,腰膝酸軟,掌心紅熱
怕熱汗出,月經量少,舌紅少苔脈細數

方藥 :左歸丸、六味地黃丸

針灸治療

  • 肚臍(神闕穴)隔薑灸
  • 百會穴:位於頭頂,督脈總管一身之陽氣,下病上取,下陷者舉之。
  • 關元穴:約肚臍下四指處,有補氣固沖任之效。
  • 足三里:健脾益氣之功,灸之可溫通經脈、補益氣血、扶正培元。
  • 三陰交:是肝、脾、腎三經的交會穴,是婦科要穴,可健脾化濕、疏通氣機。
  • 腎俞:補腎固脫。
  • 子宮穴:約肚臍下五指,左右分別旁開四指,位於子宮旁韌帶和子宮圓韌帶的部位,顧,可處理子宮相關疾病,治療子宮下垂。
  • 氣海、關元:為補氣要穴,在膀胱附近,為局部取穴,灸之可使熱力直達病所。
               ~上述穴位用補法針刺,之後灸20分鐘,每週三次,持續一個月~


預防保健

  • 懷孕期間避免胎兒過重
  • 20週以後使用托腹帶
  • 產後二星期內多平躺休息
  • 產後2個月內避免久蹲、久站、爬樓梯、抱小孩及提重物。兩個月後,視個人恢復情形,再決定開始做需要腹肌用力的運動。
  • 產後半年內是改善尿失禁的黃金期,多練習凱格爾運動。
  • 盡量避免喝含有咖啡因、酒精的刺激性飲品。
  • 控制產後體重,避免增加多餘的重量。
  • 咳嗽要積極治療,久咳會對於膀胱造成過多的壓力。
  • 束腹帶不適合自然產的媽媽,太早使用會將腹壓往下傳導致膀胱,增加漏尿機率。產後2個月再開始穿骨盆褲、塑身衣。

飲食療法

  • 四神湯:山藥20g,芡實20g,茯苓20g,蓮子20g。先將豬小肚加入四碗水與少許米酒,燉至七分熟,再加入上述藥材燉至全熟。用於脾氣虛、帶脈失約的小便失禁。
  • 山藥芡實粥:山藥20g,芡實20g,米50g。先將山藥、芡實煎煮取汁,再同米煮成粥,依個人喜好調味,甜鹹不拘。用於脾腎氣虛的小便失禁。
  • 黑豆益腎湯:黑豆50g,益智仁10g。黑豆加水燉至皮軟肉爛後,再加入益智仁與排骨煮湯,以鹽、生薑調味。用於脾腎陽虛的小便失禁。



*本文同步發表於中國醫訊 http://61.66.117.10/cmuh/epaper/141/29-31.pdf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文圖:李湘萍醫師,marin /FreeDigitalPhoto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