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不是乳癌,也不是感染|肉芽腫性乳腺炎的中西醫對策

圖片
  小林今年 35 歲,生產滿一年後回到職場。她沒有哺乳,乳房早已回復懷孕前狀態,但某天右側乳房突然腫起、紅熱、疼痛。她以為是乳腺炎,趕緊去外科就醫,醫師給了抗生素,但幾天過去不見好轉,反而越腫越大,疼痛劇烈到晚上無法入睡。😣 後來她被安排做乳房超音波與切片,醫師說:「不是乳癌,但也不是一般感染,是一種叫做『肉芽腫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的免疫發炎疾病。」🧠 這名字讓她嚇了一跳,心裡浮現無數問號。她接受了引流與手術清創,原以為開刀後能痊癒,沒想到傷口反覆滲液、久久不癒,甚至又在另一側出現硬塊。那段時間她不敢穿內衣、不敢抱孩子,也不敢照鏡子。😔「雖不是不好的,但好折磨人……」她難過地說。 🩺 為什麼會得肉芽腫性乳腺炎? 肉芽腫性乳腺炎常見於 產後一年內或停止哺乳的婦女 ,即使沒有哺乳也可能發生。它不是細菌感染,也不是惡性腫瘤,而是一種 自體免疫反應 引起的慢性非特異性發炎。 目前推測與下列因素有關: 荷爾蒙變化 :懷孕、哺乳或停乳後,乳腺組織萎縮與免疫調節改變,易誘發發炎。 免疫失衡 :身體誤認乳腺組織為「外來物」,產生肉芽腫反應。 輕微管道阻塞或滲漏 :乳汁或分泌物外滲,引起局部免疫反應。 壓力與代謝異常 :部分患者有高泌乳激素、甲狀腺功能異常或血糖問題。 臨床上最困擾的是——它 容易復發 ,即使開刀清創或長期吃抗生素,也可能傷口反覆化膿、留下凹陷或硬塊。這正是許多病人焦慮無助的原因。 💊 西醫治療方向 目前西醫的主要治療包括: 抗生素 :初期若懷疑細菌感染會先使用,但若確定是非感染性肉芽腫性乳腺炎,效果有限。 類固醇 (Prednisolone) :可快速減輕發炎與腫脹,是治療主軸之一,但需長期監測副作用,如水腫、月經失調、骨質疏鬆等。 免疫抑制劑 (Methotrexate、Azathioprine) :針對頑固或反覆者使用。 手術清創或引流 :適用於膿瘍或壞死嚴重者,但術後仍有傷口不癒合或再發的風險。 許多患者在接受治療後仍覺得「好一半又復發」,這時往往會尋求中醫協助,希望能從體質與免疫調整下手,讓病情穩定不再反覆。 🌿 中醫怎麼看「肉芽腫性乳腺炎」 在中醫古籍中,這類疾病可歸屬於「乳癰」「乳岩」「乳癰潰後不收」等範疇。中醫...

巴氏腺囊腫反覆發作好痛又尷尬!靠中醫重拾自信與健康

圖片
初診背景 34 歲的 W小姐,是一位銀行行員,工作需要久坐,也沒時間運動。因為備孕需求,她來到台中宜蘊中醫看診,中醫四診資料問完後,她緊張又小聲說: 「陰部之前摸到一顆小小圓圓的東西,最近好像又腫起來了,有點痛,可以幫我看一下嗎? 」 幫她診察後,發現是外陰部右後方的暗紅腫塊,約2-3公分左右。 半年前她被診斷為 巴氏腺囊腫(Bartholin’s gland cyst) ,開過一次刀引流,當時膿流出後總算舒服,但沒想到兩個月後又復發。前幾天有去看診,西醫說急性期也不能開刀,等消腫後再說,但服用幾日抗生素後,腫痛持續... L 小姐很擔心的說:「很不想再次開刀,私密處問題,連找醫師檢查都要鼓起勇氣……」 她悶著痛上班,情緒焦慮,甚至影響夫妻關係,「一碰就痛,久了也不想親密了。」 「以前只敢跟老公說痛,他也不懂,說要不要去看醫生,我就拖著。結果越拖越嚴重。」 她說:「中醫有沒有在治療巴氏腺囊腫?我只想身體能回到以前那樣,不要每天都提心吊膽。」 中醫診斷與體質 初診時,我觀察到她臉色略黃,聲音有點虛弱。 她常熬夜、壓力大,月經有時延後、量少且色暗、有血塊。 白帶多、下腹常悶、容易口乾口苦。 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綜合判斷屬於 下焦濕熱夾瘀、肝氣鬱結 體質。 這類體質若再加上情緒壓抑與生活緊繃,氣血循環不順,腺體開口容易阻塞,就會反覆腫痛。 我說:「從中醫的角度,是體質的濕熱血瘀在作怪。我們要讓局部氣血循環通暢,腫塊才會消失不見。」 她微點頭,「我只希望不要再開刀...」 治療方向:清熱利濕、活血通絡 ①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急性期以 蒲公英、金銀花、魚腥草、紫花地丁、黃柏、赤芍 等藥為主,幫助清除濕熱、抑菌消炎。同時搭配中藥薰洗,每天晚上泡盆 10 分鐘。 ② 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急性期過後腫塊變小、疼痛減輕。 接著加入  丹參、桃仁、川芎、皂角刺 等藥,讓局部血液循環更順暢。 ③ 調補氣陰、健脾疏肝 等感染控制、體力恢復後,慢性期改用 太子參、白朮、茯苓、麥門冬、柴胡 等溫和調理藥物, 幫助她睡眠、月經與情緒一起穩下來,減少濕熱再生。 此外,每週針灸一次,取 關元、三陰交、太衝、血海 等穴位。 三個月後的改變 一個月後,她來回診時,眉頭不再深鎖,坐下時不再小心翼翼。 「這次真的沒有再腫...

驗孕試紙會騙人嗎?假陽性、淡線真相大公開

圖片
  很多備孕姊妹來門診時,都會拿著驗孕試紙的結果,滿臉疑惑又忐忑地問: 「醫師,這樣算懷孕了嗎?」 「明明昨天只有一條線,今天怎麼多出第二條?」 「如果驗到兩條線,但線很淡,是不是代表懷孕不穩?」 這些問題真的太常見了!對於正在努力懷孕的女性,每一次驗孕都像是一場心情大考驗。拿著一條或兩條線的小小試紙,卻牽動著巨大的希望與焦慮。如果你也曾經被驗孕試紙搞得霧煞煞,那麼這篇文章一定能幫你釐清。 為什麼驗孕試紙會不準? 驗孕試紙的原理,是偵測尿液中的「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hCG)」。這種激素會在受精卵成功著床後,由胎盤分泌並逐漸升高。 一般來說,月經遲來 7 天後再驗,準確度最高 。 但是在臨床上,仍會遇到不少「假陽性」或「假陰性」的情況。以下幫大家整理常見原因: 1️⃣ 驗的時間不對 太早驗 許多姊妹才剛排卵過一週,就迫不及待拿試紙驗,結果顯示陰性。其實這時候 hCG 可能還沒有升高到檢測得出來的濃度,因此出現「假陰性」。 👉 建議至少等到月經遲來 7 天再驗,才能降低誤判。 太晚驗 雖然少見,但有時候 hCG 濃度高到造成「鉤狀效應」,讓試紙反而失靈,結果顯示不出來。 2️⃣ 使用方式出問題 尿液太淡 如果你剛大量喝水馬上驗,尿液被稀釋,hCG 濃度下降,可能驗不到。建議使用「晨尿」,因為經過一整晚,濃度最高。 判讀時間錯誤 多數驗孕試紙的說明書上都寫明:「結果須在 3–5 分鐘內判讀,最多 10 分鐘。」若放太久,尿液蒸發後會留下「蒸發線」,看起來像第二條線,但其實並不代表懷孕。 保存不當 試紙過期或受潮,都會影響準確度。有些姊妹把驗孕試紙放在浴室長時間受潮,也可能導致結果不準。 3️⃣ 生理與病理狀況 排卵延後、月經不規律 :有些人排卵日比預期晚,導致受孕後 hCG 升高時間也延後。若照「理論上的排卵日」去驗,很可能還驗不到。 異位妊娠、胚胎異常 :這些狀況下,hCG 上升速度異常緩慢,容易出現弱陽性或偽陰性。 剛流產或生化妊娠 :流產後,體內仍殘留少量 hCG,試紙可能驗到淡淡的第二條線,造成假陽性。 4️⃣ 藥物影響 打 FSH 排卵針 :這類針劑不會造成假陽性,因為驗孕試紙只偵測 hCG。 打 hCG 破卵針 :這就不同了!hCG 針本身就是 hCG,因此在打針...

中藥是荷爾蒙嗎?中藥調經會不會增加乳癌風險?

圖片
門診常有姊妹很擔心地問我: 「醫師,我在吃中藥調經,會不會像是在補荷爾蒙?吃久了會不會增加乳癌風險?」 👉 這個疑慮真的很多人都有。因為新聞或媒體上常報導,「荷爾蒙補充療法(HRT)」可能增加乳癌或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於是大家就很自然地把「中藥調經」跟「補荷爾蒙」畫上等號。 但事實上,這是個常見的誤會🤗 🍃 中藥和荷爾蒙的差別 ✔ 中藥並不是荷爾蒙。 ✔ 吃了中藥,血液裡的雌激素、黃體素等數值不會升高。 ✔ 定期做超音波檢查,子宮內膜也不會異常增厚。 👉 抽血檢驗:荷爾蒙數值不會上升 台灣研究團隊在 2003 年曾比較加味逍遙散與西醫荷爾蒙補充療法在改善更年期症狀的效果。研究中測量血液裡的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等數值。結果顯示,中藥治療後雖能改善潮熱、盜汗、情緒波動等症狀,但血液荷爾蒙並沒有異常升高。研究強調中藥療效並非「類雌激素作用」【1】。 👉 超音波檢查:子宮內膜不會增厚 2016 年在中國一項大型雙盲臨床試驗中,近 400 位女性使用丹栀青娥方、二至方等方劑治療更年期症狀。除了症狀改善外,研究還追蹤了子宮內膜厚度,結果並沒有出現異常增厚。這與荷爾蒙補充療法常見的副作用(內膜增厚、甚至內膜癌風險升高)完全不同【2】。 👉 臨床追蹤:安全性獲得確認 在 2008 年香港的臨床研究則使用「當歸補血湯」觀察更年期女性。研究採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設計。結果顯示,症狀如盜汗、心悸、失眠都有改善,但並沒有出現乳腺或子宮相關的不良反應。研究中也沒有觀察到子宮內膜異常增厚或血中荷爾蒙數值明顯變化【3】。 👉 系統性回顧:總體安全性 不只單一試驗,還有2012 年系統性回顧整合多篇研究,發現中藥在改善更年期症狀上有效,副作用少,且並不會像荷爾蒙治療一樣造成子宮內膜增厚【4】。這種「安全性的一致結論」更進一步打破了「中藥就是荷爾蒙」的迷思。 📚 中醫怎麼看? 《黃帝內經》裡就有提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 這句話說的就是女性月經和腎氣、任脈、衝脈、天癸有關。 所以,中藥調經不是「補一種激素」,而是透過補腎、養血、疏肝,讓身體自己恢復平衡。這點和單純補充雌激素並不一樣。 🛡️ 那乳癌風險呢? 乳癌的危險因子之一,是「長期過度暴露在高濃度雌激素之下」。 但國際研究的追蹤結果顯示: ...

嬰兒奶粉一半是糖?醫師 & 國際泌乳顧問專業解析

圖片
🚫 別再讓錯誤資訊製造媽媽的焦慮! 最近網路上流傳一支影片,聲稱「 配方奶一半以上是糖,等於每天喝可樂 」,甚至還把「母乳比喻為核能議題」,引發許多爸媽擔心。 身為醫師,也是國際泌乳顧問(IBCLC),我想釐清這些錯誤觀念,讓媽媽們可以安心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1. 配方奶真的都是糖嗎? 不是的! 📌 母乳本身就含有醣分 ,主要是乳糖(Lactose)。在成熟乳中,乳糖濃度大約 6.5–7 g/100 mL ,佔母乳總成分約 7% 。 👉 乳糖能提供將近 40% 的熱量 ,是寶寶腦部與神經發育的重要能量來源。 嬰兒配方奶是依照母乳去設計的,所以 糖分比例幾乎一樣 (約 6–7 g/100 mL, 約 7% )。差別在於: 母乳的糖分幾乎都是乳糖 配方奶若遇到乳糖不耐的寶寶,可能會改用 麥芽糊精、玉米糖漿固體或蔗糖 等替代 在歐美、台灣等地,對嬰兒食品的規範非常嚴格。營養標示與成分都需符合標準,不可能隨便在嬰兒配方中放過量的糖分。 ❌ 因此,所謂「嬰兒奶粉一半以上是糖」根本是誤導。更不應與「每天喝可樂」相比。 可樂裡主要是「 蔗糖或果糖 」,這種單醣快速升糖,對牙齒和代謝都不好。而配方奶裡的乳糖或替代碳水化合物,屬於嬰兒生長必須的能量來源, 兩者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 2. 製造恐慌,沒有幫助 母乳確實有獨特價值,像抗體、免疫因子、益菌因子(HMO),這些是配方奶無法完全取代的。 但把配方奶妖魔化,說成「糖水」或「等於毒藥」,只會增加媽媽的焦慮與罪惡感。 許多媽媽在哺乳的過程中,已經承受身體疲累、情緒壓力、外界期待。如果再加上這種錯誤資訊,就可能導致產後憂鬱,甚至影響親子關係。 ✅ 正確的態度是 : 不論母乳還是配方奶,只要孩子健康、媽媽安穩,就是好的選擇 。 3. 哪些情況下需要配方奶? 大多數情況下,母乳是最推薦的。 但以下狀況,配方奶就是必要且安全的支持: 媽媽乳量不足或因病無法哺乳 需要服用禁忌藥物或接受特定治療 有感染風險(如 HIV,依各國建議而定) 早產兒或有特殊營養需求的嬰兒 媽媽心理壓力過大,純母乳導致身心失衡 媽媽需要工作,無法長時間哺乳 媽媽本身沒有哺乳意願 👉 我曾遇過一位媽媽,乳汁真的不足,但她因為覺得「母乳最好」而堅持全母乳。...

懷孕吃麵胎兒會沒有心跳?醫師澄清迷思,孕婦飲食真相一次看

圖片
網路流傳的說法 最近有影片流傳:「 懷孕不能吃麵食,否則會導致胎兒沒有心跳,要忍耐一兩個月後才能吃 。」 這樣的說法一出,很多孕媽咪第一時間被嚇到 🤯。 其實,孕期本就容易噁心、嘔吐,再加上過度的飲食限制,反而讓孕婦更焦慮,甚至誤解真正的健康重點。 胚胎心跳停止的真正原因 首先,要釐清一個觀念: 胎兒是否有心跳,和孕婦吃不吃麵, 完全沒有直接關聯 。 造成胚胎心跳停止的常見原因包括: 染色體異常 (最主要原因,約佔50%以上) 母體健康問題 (如甲狀腺功能異常、糖尿病控制不良) 免疫或血液凝固功能異常 (例如抗磷脂抗體症候群、Ddimer偏高) 子宮結構問題 (子宮中隔、子宮肌瘤影響胚胎著床) 生活壓力、過勞、抽菸喝酒 等外在環境因素 醫學研究顯示,多數早期胚胎心跳停止,與 胚胎本身染色體異常 有關,而非孕婦吃了某種食物所造成。單純吃了麵條、饅頭或米飯,並不會導致「胚胎沒心跳」。 麵食與孕期飲食的關係 👉 麵食的主要成分是 澱粉 ,與米飯、饅頭、地瓜、玉米屬於同類,都是人體最基本的能量來源。 👉 孕婦在懷孕初期,常因為噁心嘔吐或挑食,能順利進食就是一件好事。此時若還要被限制「不能吃麵」,反而可能導致營養不足。 👉 孕期飲食的核心原則是 均衡 ,而不是全面排除某一類食物。 許多媽媽都有經驗,懷孕期間依然會吃麵食,寶寶也能正常發育、健康出生 。這些網路謠言,實在沒有必要造成孕婦過度恐慌。 孕期營養攝取重點 主食:米飯、麵食、雜糧 提供每日主要熱量來源,避免孕婦血糖忽高忽低。 蛋白質:魚、肉、蛋、豆類 幫助胎兒組織與器官發育,也是養胎的核心營養。 蔬菜水果:富含纖維與維生素 預防孕期便秘,提供抗氧化物質。 健康油脂:堅果、橄欖油、深海魚 Omega-3 脂肪酸有助於胎兒腦部與視力發育。 水分:每天1500-2000ml 預防便秘與泌尿道感染,也幫助代謝。 👉 如果孕婦完全排斥麵食,反而容易造成能量不足,導致血糖不穩、頭暈或過度疲倦。 中醫觀點:辨證調理,不是禁忌清單 中醫強調「 辨證論治 」,不是把食物簡單劃分成「能吃」或「不能吃」。 若孕婦體質 偏熱 ,可能需要少吃油炸辛辣,以免出現口乾、便秘或痔瘡。 若體質 偏寒 ,則要...

台中中醫助孕案例|37歲夫妻卵巢早衰、少精,三個月成功懷二寶

圖片
37歲夫妻的二寶之路 37歲的 K 小姐,結婚多年,育有一名大寶。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她與先生開始規劃二寶。 然而,雖然努力備孕一年多,卻遲遲沒有懷孕。這份焦慮,讓夫妻倆決定在 112 年 10 月底前來台中宜蘊中醫診所就診 ,尋求中醫助孕的協助。 K 小姐本身氣血不足,皮膚乾燥、臉色暗沉。她提到年輕時曾因心房中隔缺損接受手術,平時也容易頭暈、疲倦,甚至有失眠、便秘、手腳冰冷與低血壓等症狀。再加上照顧孩子的壓力,體重比平時少了幾公斤。 進一步檢查後發現: 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僅 0.215 → 卵巢功能已有早衰傾向 左側卵巢有 0.8 公分疑似畸胎瘤 另一方面,先生因工作壓力大、經常晚下班,伴隨腸胃不適、失眠與疲勞。精蟲檢查結果如下: 精蟲濃度:8.8 M/ml(正常 >16M/ml) 總活動力:40%(正常 >42%) 前進率:28%(正常 >30%) 正常型態:4%(正常 ≥4%) 這是一對 「夫妻同調」的典型案例 :妻子卵巢早衰、先生少精弱精,兩人同時需要調理。 中醫觀點:腎氣不足,精血兩虧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 意指女性的生育力與腎氣、天癸(即生殖精氣)密切相關。若腎氣不足,則生育能力受影響。 K 小姐 :長期體虛、手術史與照顧孩子的消耗 → 「 腎氣不足、精血虧虛 」,出現卵巢早衰。 AMH 過低 → 現代醫學視為卵巢功能衰退 中醫觀點 → 「腎精不足、陰血虛損」 先生 :屬於「少精、弱精」 → 常見於「 腎陽不足 」或「 肝氣鬱結化火 」 加上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 → 精蟲數量與活動力下降 《傅青主女科》提到:「精少者,腎氣虛也。」可見腎精與精蟲品質密切相關 治療策略:夫妻同調、養卵養精 女性調理方向 中藥治療:補腎填精、養血調經,兼顧健脾和胃 穴位敷貼:關元、子宮穴,幫助溫養子宮 營養補充:適度補充 DHEA,提升卵巢反應 男性調理方向 中藥治療:補腎益精、疏肝解鬱,緩解壓力 生活建議:規律運動、避免熬夜與過度飲酒 飲食建議:增加富含鋅、硒的食物(南瓜子、核桃、海鮮) 夫妻共同策略 基礎體溫監測 → 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