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腺囊腫反覆發作好痛又尷尬!靠中醫重拾自信與健康
初診背景
34 歲的 W小姐,是一位銀行行員,工作需要久坐,也沒時間運動。因為備孕需求,她來到台中宜蘊中醫看診,基本資料問完後,她緊張又小聲說:
「陰部之前摸到一顆小小圓圓的東西,最近好像又腫起來了,有點痛,可以幫我看一下嗎? 」
幫她診察後,發現是外陰部右後方的暗紅腫塊,約1-2公分左右。
半年前她被診斷為 巴氏腺囊腫(Bartholin’s gland cyst),開過一次刀引流,當時膿流出後總算舒服,但沒想到兩個月後又復發。
L 小姐很擔心的說:「很不想再次開刀,私密處問題,連找醫師檢查都要鼓起勇氣……」
她悶著痛上班,情緒焦慮,甚至影響夫妻關係,「一碰就痛,久了也不想親密了。」
「以前只敢跟老公說痛,他也不懂,說要不要去看醫生,我就拖著。結果越拖越嚴重。」
她說:「中醫有沒有在治療巴氏腺囊腫?我只想身體能回到以前那樣,不要每天都提心吊膽。」
中醫診斷與體質
初診時,我觀察到她臉色略黃,聲音有點虛弱。
她常熬夜、壓力大,月經有時延後、量少且色暗、有血塊。
白帶多、下腹常悶、容易口乾口苦。
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綜合判斷屬於 下焦濕熱夾瘀、肝氣鬱結 體質。
這類體質若再加上情緒壓抑與生活緊繃,氣血循環不順,腺體開口容易阻塞,就會反覆腫痛。
我說:「這不是單純外面的感染,是體質的濕熱在作怪。我們要讓局部氣血循環通暢,腫塊才會消失不見。」
她微微點頭,「我只希望不要再開刀...」
治療方向:清熱利濕、活血通絡
①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急性期以 蒲公英、金銀花、魚腥草、紫花地丁、黃柏、赤芍 等藥為主,幫助清除濕熱、抑菌消炎。同時搭配中藥薰洗,每天晚上泡盆 10 分鐘。
② 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急性期過後腫塊變小、疼痛減輕。
接著加入 丹參、桃仁、川芎、皂角刺 等藥,讓局部血液循環更順暢。
③ 調補氣陰、健脾疏肝
等感染控制、體力恢復後,慢性期改用 太子參、白朮、茯苓、麥門冬、柴胡 等溫和調理藥物,
幫助她睡眠、月經與情緒一起穩下來,減少濕熱再生。
此外,每週針灸一次,取 關元、三陰交、太衝、血海 等穴位。
三個月後的改變
一個月後,她來複診時,眉頭不再深鎖,坐下時不再小心翼翼。
「這次真的沒有再腫,也不會痛了!」她語氣裡是久違的放鬆。
三個月後追蹤,原本右側腫塊幾乎摸不到。
白帶正常、月經準時、氣色好轉,她也恢復了以往的笑容。
她說:「這半年我過得太焦慮了,怕痛、怕復發、怕被別人知道。
沒想到用中藥慢慢調,身體真的不一樣。
我先生也說,我終於不像以前那麼緊張又容易生氣。」
巴氏腺囊腫的中西醫治療
巴氏腺位於陰唇後側,是分泌潤滑液的腺體。
當開口被堵塞,分泌物積在裡面形成囊腫;若再感染,就變成膿腫。
雖不算罕見,但因部位私密、容易反覆感染,許多女性因此身心俱疲。
有些女性因為害羞不敢就醫,等到腫得像雞蛋才求診;
有些則是抗生素吃了好轉,但沒調體質,結果一再復發。
西醫治療多以切開引流或造口術為主,效果迅速,但若體質濕熱未清、局部氣血不暢,仍有復發可能。
中醫治療雖見效稍緩,卻能調整體質、改善內環境、減少再發。
《醫宗金鑑》:「癰瘍者,多由火熱鬱結,氣血不行。」
《景岳全書》:「凡陰中腫痛,宜審濕熱氣滯之因,疏導為要。」
這些記載不僅說明了巴氏腺囊腫的病機,也印證了中醫以「通則不痛、清則不腫」的治療理念。
中醫的觀點是:
👉 濕熱 為主因,
👉 氣滯血瘀 是助燃劑,
👉 若再加上壓力大、作息亂,就容易讓病灶「悶在裡面」。
所以治療不能只靠消炎,更要讓氣血通順、濕熱不再積。
醫師小叮嚀
-
別害羞,早期治療最輕鬆
許多患者因為不好意思看診,拖到化膿才被迫開刀。 -
保持清潔但不過度清洗
過度使用抗菌液會破壞保護菌群。建議以溫水清洗、保持乾爽。 -
少吃辛辣、甜食與油炸
這些都會助濕生熱。可多吃冬瓜、薏仁、綠豆。 -
放鬆心情、別熬夜
肝氣鬱結會讓下焦循環更差。睡好覺,比什麼藥都補。
案例總結
許多女性面對私密處問題時,常因羞於啟齒或恐懼手術而延誤治療。事實上,巴氏腺囊腫的形成與體內環境息息相關,
並非單純「細菌感染」,而是濕熱、氣滯與情緒壓力共同造成的結果。
透過中醫辨證施治,清熱化濕、活血通絡,
不僅能改善局部腫痛,也能調整整體體質,
減少復發風險,提升身體自我修復力。
在臨床上,我常看到患者在病痛之外,還背負著「不好意思說出口」的壓力。
中醫治療不只是開方用藥,更是一種讓身體重新回歸平衡的過程。
巴氏腺囊腫雖位於隱密之處,卻影響女性的生活品質與心理狀態。
早期就醫、正確中藥調理,再搭配生活方式的改善,
多數患者都能像 L 小姐一樣,從反覆發作走向穩定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