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乳癌,也不是感染|肉芽腫性乳腺炎的中西醫對策
小林今年 35 歲,生產滿一年後回到職場。她沒有哺乳,乳房早已回復懷孕前狀態,但某天右側乳房突然腫起、紅熱、疼痛。她以為是乳腺炎,趕緊去外科就醫,醫師給了抗生素,但幾天過去不見好轉,反而越腫越大,疼痛劇烈到晚上無法入睡。😣
後來她被安排做乳房超音波與切片,醫師說:「不是乳癌,但也不是一般感染,是一種叫做『肉芽腫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的免疫發炎疾病。」🧠
這名字讓她嚇了一跳,心裡浮現無數問號。她接受了引流與手術清創,原以為開刀後能痊癒,沒想到傷口反覆滲液、久久不癒,甚至又在另一側出現硬塊。那段時間她不敢穿內衣、不敢抱孩子,也不敢照鏡子。😔「雖不是不好的,但好折磨人……」她難過地說。
🩺 為什麼會得肉芽腫性乳腺炎?
肉芽腫性乳腺炎常見於產後一年內或停止哺乳的婦女,即使沒有哺乳也可能發生。它不是細菌感染,也不是惡性腫瘤,而是一種自體免疫反應引起的慢性非特異性發炎。
目前推測與下列因素有關:
-
荷爾蒙變化:懷孕、哺乳或停乳後,乳腺組織萎縮與免疫調節改變,易誘發發炎。
-
免疫失衡:身體誤認乳腺組織為「外來物」,產生肉芽腫反應。
-
輕微管道阻塞或滲漏:乳汁或分泌物外滲,引起局部免疫反應。
-
壓力與代謝異常:部分患者有高泌乳激素、甲狀腺功能異常或血糖問題。
臨床上最困擾的是——它容易復發,即使開刀清創或長期吃抗生素,也可能傷口反覆化膿、留下凹陷或硬塊。這正是許多病人焦慮無助的原因。
💊 西醫治療方向
目前西醫的主要治療包括:
-
抗生素:初期若懷疑細菌感染會先使用,但若確定是非感染性肉芽腫性乳腺炎,效果有限。
-
類固醇(Prednisolone):可快速減輕發炎與腫脹,是治療主軸之一,但需長期監測副作用,如水腫、月經失調、骨質疏鬆等。
-
免疫抑制劑(Methotrexate、Azathioprine):針對頑固或反覆者使用。
-
手術清創或引流:適用於膿瘍或壞死嚴重者,但術後仍有傷口不癒合或再發的風險。
許多患者在接受治療後仍覺得「好一半又復發」,這時往往會尋求中醫協助,希望能從體質與免疫調整下手,讓病情穩定不再反覆。
🌿 中醫怎麼看「肉芽腫性乳腺炎」
在中醫古籍中,這類疾病可歸屬於「乳癰」「乳岩」「乳癰潰後不收」等範疇。中醫認為病機多為:
-
肝鬱氣滯,氣結化火🔥
-
痰凝血瘀,阻於乳絡
-
產後氣血兩虛,毒熱內結
簡單說,就是「氣滯、熱毒、痰瘀」交雜。婦女產後氣血未復、情志鬱悶,加上乳腺管道尚未完全退化,容易形成局部壅塞與發炎。
🪷 中醫治療策略:消腫止痛、調免疫、防復發
中醫治療重點不僅是「消炎」,更在於疏通經絡、調理體質、扶正祛邪。臨床上會依不同階段分層處理:
-
急性期(紅腫熱痛明顯)
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如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藍根、夏枯草等,外用中藥敷貼或針灸疏通乳絡,減輕疼痛。 -
亞急性期(膿液滲出、腫硬)
採清熱托毒、活血化瘀並促進組織修復。方藥可用如五味消毒飲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
慢性期(傷口不癒合或反覆結節)
著重在調整免疫、疏肝理氣、健脾化痰。常見體質為「肝鬱脾虛、痰瘀互結」,需從根本調整。可配合針灸穴位如膻中、乳根、太衝、足三里,幫助氣血流暢。
此外,近年研究指出,中醫介入能減少類固醇用量、縮短病程並降低復發率。有些案例甚至在停止西藥後,透過中藥調理而穩定康復,乳房外觀逐漸恢復柔軟平整。
🧘♀️ 生活與飲食調養
除了治療,日常保養同樣重要。
🌱 飲食調整:
-
避免油炸、燒烤、甜食與乳製品,減少體內痰濕。
-
多吃青菜、水果、綠豆、薏仁等清熱食物。
-
保持排便順暢,幫助代謝毒素。
🧠 情緒管理:
壓力與情緒起伏常是誘因之一。建議規律作息、練習深呼吸、冥想、散步等放鬆方式。
👚 乳房照護:
避免穿過緊內衣或擠壓,保持清潔乾爽,若有分泌物應及時就醫處理。
🩷 中醫介入後好轉
小林在手術後兩個月仍傷口不癒,自行換藥。因備孕二胎需求來到中醫門診,講到最後才不好意思地說可以「順便」調嗎?我看了傷口,說:「當然可以!這是中醫的擅長」我診斷為「肝鬱痰凝、氣血兩虛」。治療以疏肝化痰、活血生肌為主,配合針灸膻中、太衝、足三里。三週後滲液減少,疼痛緩解;兩個月後傷口完全癒合,硬塊也逐漸軟化。
半年後回診追蹤,乳房表面恢復平整、無復發。她說:「這次疾病給我一個警訊,之前實在太累了,要工作又要照顧大寶、還備孕二寶,現在學會要理解身體的訊號,讓自己身心慢慢修復。」🌸
🌺 結語
肉芽腫性乳腺炎雖非惡性腫瘤,卻讓許多女性身心俱疲。單靠抗生素或手術往往難以根治,需同時從免疫平衡、情緒調節、體質改善等面向著手。
中醫強調「調和陰陽、疏通氣血」,能與西醫治療互補,不僅縮短病程,也幫助身體恢復自然的自癒力。若你或身邊的朋友正被這樣的問題困擾,請不要急著放棄。這不是乳癌,也不是單純感染,而是身體在提醒你——該讓自己慢下來,好好被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