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奶粉一半是糖?醫師 & 國際泌乳顧問專業解析

🚫 別再讓錯誤資訊製造媽媽的焦慮!

最近網路上流傳一支影片,聲稱「配方奶一半以上是糖,等於每天喝可樂」,甚至還把「母乳比喻為核能議題」,引發許多爸媽擔心。
身為醫師,也是國際泌乳顧問(IBCLC),我想釐清這些錯誤觀念,讓媽媽們可以安心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1. 配方奶真的都是糖嗎?

不是的!

📌 母乳本身就含有醣分,主要是乳糖(Lactose)。在成熟乳中,乳糖濃度大約 6.5–7 g/100 mL,佔母乳總成分約 7%
👉 乳糖能提供將近 40% 的熱量,是寶寶腦部與神經發育的重要能量來源。

嬰兒配方奶是依照母乳去設計的,所以糖分比例幾乎一樣(約 6–7 g/100 mL,約 7%)。差別在於:

  • 母乳的糖分幾乎都是乳糖

  • 配方奶若遇到乳糖不耐的寶寶,可能會改用 麥芽糊精、玉米糖漿固體或蔗糖 等替代

在歐美、台灣等地,對嬰兒食品的規範非常嚴格。營養標示與成分都需符合標準,不可能隨便在嬰兒配方中放過量的糖分。

❌ 因此,所謂「嬰兒奶粉一半以上是糖」根本是誤導。更不應與「每天喝可樂」相比。
可樂裡主要是「蔗糖或果糖」,這種單醣快速升糖,對牙齒和代謝都不好。而配方奶裡的乳糖或替代碳水化合物,屬於嬰兒生長必須的能量來源,兩者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2. 製造恐慌,沒有幫助

母乳確實有獨特價值,像抗體、免疫因子、益菌因子(HMO),這些是配方奶無法完全取代的。
但把配方奶妖魔化,說成「糖水」或「等於毒藥」,只會增加媽媽的焦慮與罪惡感。

許多媽媽在哺乳的過程中,已經承受身體疲累、情緒壓力、外界期待。如果再加上這種錯誤資訊,就可能導致產後憂鬱,甚至影響親子關係。

正確的態度是 不論母乳還是配方奶,只要孩子健康、媽媽安穩,就是好的選擇


3. 哪些情況下需要配方奶?

大多數情況下,母乳是最推薦的。
但以下狀況,配方奶就是必要且安全的支持:

  • 媽媽乳量不足或因病無法哺乳

  • 需要服用禁忌藥物或接受特定治療

  • 有感染風險(如 HIV,依各國建議而定)

  • 早產兒或有特殊營養需求的嬰兒

  • 媽媽心理壓力過大,純母乳導致身心失衡

  • 媽媽需要工作,無法長時間哺乳

  • 媽媽本身沒有哺乳意願

👉 我曾遇過一位媽媽,乳汁真的不足,但她因為覺得「母乳最好」而堅持全母乳。結果寶寶在滿月後不僅體重沒有增加,甚至下降。小兒科醫師建議補充配方奶,但媽媽仍不願意,讓孩子陷入危險。

這提醒我們:「全親餵母乳」的想法很棒、很美好,但寶寶的健康成長才是第一要務


4. 常見疑問解析

Q1:配方奶會讓寶寶變胖嗎?

事實上,寶寶的體重增加速度,主要取決於整體熱量攝取,而不是「是否喝配方奶」。母乳寶寶與配方奶寶寶在前六個月的成長曲線略有差異,但多數仍在正常範圍。重點是監測寶寶的生長曲線,而不是單純看餵養方式。

Q2:配方奶裡的糖會蛀牙嗎?

只要餵奶後有清潔口腔習慣(如用紗布沾水擦拭牙齦、牙齒),配方奶不會比母乳更容易造成蛀牙。真正的風險在於「長時間含奶入睡」或「夜奶不清潔」。

Q3:母乳比較「天然」,配方奶比較「化學」?

母乳確實是大自然的設計,含有獨特免疫成分。但現代的配方奶研發,是依照母乳的營養組成調配,成分來源多為天然牛乳或植物蛋白,再經過營養強化。
「化學」並不代表有害,而是指經過科學方式調整。就像我們日常吃的米飯、麵條,也都是碳水化合物,並不是毒。


5. 結論

  • 六個月前全母奶哺育,之後持續哺乳到兩歲左右自然離乳,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

  • 但這不代表配方奶一定不健康,更不是「毒」。

  • 就像自己煮飯最健康,但偶爾吃外食也不會怎麼樣。

❌ 千萬不要被錯誤資訊製造「母乳焦慮」;
❌ 更不要因為選擇配方奶而背負罪惡感。

✨ 最重要的核心是:
👉 媽媽被支持,寶寶健康長大


👩‍⚕️ 作者介紹

李湘萍 醫師

  • 台中宜蘊中醫診所 院長

  • 國際泌乳顧問 IBCLC

  • 前衛福部母乳哺育種子講師

  • 禾馨產後護理之家 巡診醫師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吸毒後月經失調不孕的中醫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