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體質調理」標籤的文章

42歲C小姐|多次自然流產後中醫體質調理成功懷孕

圖片
       初診背景:多次流產與卵巢功能低下 42歲的 C 小姐 結婚多年,過去卵巢功能偏低(AMH:0.6),在 111 至 113 年間經歷 4 次自然流產 。她曾嘗試過一次試管療程,雖取得 3 顆卵子,其中 1 顆進行 PGS 切片,但植入仍未成功。 長期的挫折與流產經驗讓她心情低落,但她並未放棄。經朋友介紹,C 小姐於 113 年 7 月來到宜蘊中醫就診 ,希望透過中醫體質調理增強受孕及孕期穩定的可能性。 個人體質與生活狀態 C 小姐工作強度大,是典型的女強人,長時間戶外工作,日曬與體力消耗大,平時容易疲倦。她伴隨多種慢性小症狀: 鼻過敏、感冒、頭痛、暈眩、耳鳴 骨盆及腰腿痠痛 睡眠不佳、多夢 便秘 雖然她已經習慣這些症狀,但中醫診察發現: 舌診 :齒痕明顯 脈象 :沉弱無力 唇色 :紫暗 這些跡象顯示 氣陰二虛 ,容易在懷孕或備孕過程中出現疲勞、出血及流產風險 。 中醫認為,習慣性流產常與以下因素有關: 腎氣不足、精血虧虛 :卵巢功能衰退、卵泡品質不佳,胚胎著床易不穩 氣血不順、血瘀阻滯 :骨盆循環不良,影響子宮內膜營養與胚胎承載力 脾胃虛弱 :氣血生化不足,導致子宮環境不佳 情緒壓力、自律神經失調 :長期焦慮、疲勞與緊張,易增加流產風險 西醫則常從以下角度分析習慣性流產原因: 染色體異常 :胚胎品質不足,易導致早期流產 內分泌問題 :黃體功能不足、卵巢功能低下 子宮結構異常 :如子宮畸形、子宮肌瘤或內膜異位 免疫或血液因素 :抗磷脂抗體、凝血異常等 感染或慢性疾病 :慢性腎炎、甲狀腺疾病等 對 C 小姐而言,主要因素是 卵巢功能低下、氣血不足、骨盆循環不佳,以及長期心理壓力 。 中醫助孕調理策略 C 小姐先接受婦科超音波及血液檢查,確認沒有結構性問題後,開始中醫體質調理。調理重點如下: 1. 調整全身氣血與陰陽 補益 氣陰 ,提升卵巢與子宮功能 養血安神,改善睡眠不佳與多夢 活血化瘀,促進骨盆腔循環,增強子宮承載力 2. 中藥調理 補氣養血 :四物湯、八珍湯加味 補腎益精 :六味地黃丸加味 安神調心 :酸棗仁湯、柏子仁 活...

33歲Y小姐|中醫調理骨盆腔感染與白帶助孕成功

圖片
        初診背景 33歲的 Y 小姐 結婚一年,曾在懷孕 八週時因無心跳接受藥物流產 。希望改善受孕條件,她於 112 年 11 月來到宜蘊中醫 ,尋求中醫體質調理,增強懷孕可能性。 Y 小姐月經不規則,有時延遲 至兩個月才來一次 ,經量偏少,經期縮短至 3–4 天,並伴有經前腹痛。這些症狀暗示 卵巢功能下降 及 盆腔 環境不佳 ,需要婦科調理。 西醫檢查與中醫體質 西醫檢查 AMH 1.5 ng/ml :卵巢儲備略低 外院婦產科子宮鏡檢查: 內膜輕微發炎 兩週抗生素治療後,感染改善 嘗試排卵藥與破卵針療程,但未成功受孕 中醫體質特點 Y 小姐工作繁忙,長期淺眠,伴隨以下症狀: 皮膚過敏、蕁麻疹 手腳冰冷、口乾舌燥 偶發頭痛 反覆白帶感染 中醫辨證屬於 氣陰兩虛、下焦濕熱型 。 下焦濕熱 :白帶異常、骨盆腔感染、下腹悶脹 氣陰兩虛 :疲倦、淺眠、手腳冰冷、消化不良 中醫認為,下焦濕熱與骨盆腔感染會影響子宮內膜環境與胚胎著床,可能會影響受孕機率與孕期穩定性。 中醫助孕個體化調理策略 針對 Y 小姐的 骨盆腔感染與下焦濕熱 ,中醫設計以下個體化方案: 1. 清熱利濕、化瘀通絡 選用中藥如 黃芩、蒲公英、白鮮皮、赤芍 作用:改善下焦濕熱,減少白帶異常與局部炎症 活血化瘀:促進骨盆血液循環,優化子宮環境 2. 補氣養陰、調理經絡 選用 人參、熟地、麥門冬、阿膠 功效:改善氣陰不足、疲倦、手腳冰冷 調經作用:幫助月經週期穩定,提高卵巢功能 3. 針灸與薰臍 穴位選擇 :關元、氣海、三陰交、腎俞、足三里 功效 :促進骨盆血液循環、調理下焦環境,舒緩下腹悶脹及痛經 薰臍 :溫通氣血,改善下焦寒濕,創造良好著床環境 4. 生活方式調整 減少過度勞累與戶外曝曬 規律作息,改善淺眠 清淡飲食,避免辛辣與油炸食物 適度運動,促進血液循環與身心放鬆 中醫調理並非直接“治療不孕”,而是 改善骨盆腔環境、氣血循環與下焦濕熱平衡 ,為受孕提供更佳條件。 調理成果與懷孕 經過 三個月中醫調理 後,Y 小姐各項症狀明顯改善: 白帶感染減少,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