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瘤會越長越大?中醫調理全解析

什麼是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Uterine fibroids),又稱為 子宮平滑肌瘤,是女性最常見的良性婦科腫瘤之一。它主要由 子宮平滑肌細胞異常增生 所形成,雖然是良性,但仍可能影響女性的生活品質與生育力。

📊 根據統計:

  • 40 歲以上女性中約有 20–40% 出現子宮肌瘤

  • 但並非每位女性都需要手術治療,部分患者只要透過 中醫調理與生活改善,就能穩定病情、減輕症狀

子宮肌瘤常見的症狀

不同大小與位置的肌瘤,可能帶來下列影響:

  • 月經量多、經期延長,甚至造成貧血

  • 下腹悶脹、壓迫感或疼痛

  • 性交疼痛,影響生活品質

  • 增加 不孕或流產風險

  • 壓迫膀胱導致頻尿,或壓迫腸道造成便秘

並非所有肌瘤都會造成症狀,有些女性甚至在健檢或懷孕檢查時才意外發現。


子宮肌瘤的成因

至今,醫學界仍未完全釐清子宮肌瘤的確切成因,但已知與以下因素有關:

  • 荷爾蒙影響:雌激素與黃體素會促進肌瘤生長

  • 情緒壓力與生活作息:長期熬夜、精神緊繃會影響內分泌

  • 肥胖與代謝症候群:脂肪組織會增加雌激素濃度

  • 飲食與環境毒素:塑化劑、農藥、環境污染物可能造成荷爾蒙失衡

  • 遺傳傾向:若母親或姊妹有子宮肌瘤,發生率較高

  • 月經相關因素:初經早、經期長、未生育者,風險較高

👉 這些原因多屬「慢性累積影響」,所以 子宮肌瘤常被稱為「生活型態疾病」


中醫如何看待子宮肌瘤?

在中醫理論中,子宮肌瘤屬於「癥瘕」範疇。中醫認為,其根源多與 氣滯、血瘀、痰濕、腎虛 有關。
透過 辨證論治,針對不同體質進行調理,能改善症狀並抑制肌瘤生長。

四大常見證型與治療方向

  1. 氣滯血瘀型(情志不暢、肝氣鬱結)

    • 常見症狀:經痛、經血有血塊、情緒起伏大

    • 治療思路:疏肝解鬱、活血化瘀

    • 常用方:桂枝茯苓丸加減

  2. 寒濕凝滯型(寒邪入侵、血脈不暢)

    • 常見症狀:經血色暗、有血塊、手腳冰冷

    • 治療思路:溫經散寒、活血化瘀

    • 常用方:溫經湯加減

  3. 痰濕瘀結型(脾虛失運,濕聚成痰)

    • 常見症狀:白帶多、身體沉重、肥胖傾向

    • 治療思路:健脾祛濕、化痰散結

    • 常用方:蒼附導痰湯加減

  4. 腎虛沖任失調型(胞絡虛損、瘀血內結)

    • 常見症狀:月經不規則、腰痠無力、怕冷

    • 治療思路:補腎填精、調和沖任

    • 常用方:右歸丸加減


針灸與中醫調理的結合

除了中藥調理,中醫臨床也常搭配 針灸治療,以增強療效。

常用穴位

  • 三陰交、血海 → 調經止痛、活血化瘀

  • 關元、中極 → 調理子宮功能

  • 太衝 → 疏肝理氣

  • 子宮穴 → 改善盆腔血流

📌 臨床經驗顯示:
持續調理 3–6 個月為一療程,可望看到以下改善:

  • 瘤體縮小或停止生長

  • 經血量趨於正常

  • 經痛與壓迫感減輕


子宮肌瘤的生活與飲食調養

生活習慣建議

  • 規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 適度運動:快走、瑜伽、太極皆可改善氣血循環

  • 情緒管理:學習紓壓,避免長期焦慮或抑鬱

飲食調理建議

  • 少吃油炸、甜食、肥膩食物 → 減少濕痰生成

  • 避免過量咖啡、酒精 → 減少荷爾蒙刺激

  • 補充富含 鐵質(紅肉、菠菜) → 改善經血過多引起的貧血

  • 增加 蛋白質來源(豆腐、雞蛋、深海魚) → 幫助身體修復


中西醫整合:定期追蹤不可少

雖然中醫調理能幫助改善子宮肌瘤,但仍建議與西醫合作:

  • 定期做 骨盆超音波檢查,追蹤肌瘤大小與變化

  • 若出現以下情況,應考慮西醫介入:

    • 肌瘤快速變大

    • 合併嚴重貧血

    • 影響懷孕或導致反覆流產

    • 壓迫膀胱或腸道,造成頻尿、便秘難以忍受

👉 中西醫結合,能讓治療更安全、更有效。


總結

子宮肌瘤雖然常見,但並非一定會越長越大。
透過 中醫辨證調理、針灸輔助、飲食與生活改善,許多女性能有效控制肌瘤,減輕經痛、經量過多與壓迫感,甚至提升懷孕機率。

📌 關鍵提醒:

  • 中醫能從根本調理體質,改善荷爾蒙失衡與氣血循環

  • 西醫定期追蹤不可或缺,確保病情安全

  • 生活飲食改善,能減少肌瘤惡化與復發風險

👉 若妳正為子宮肌瘤、經期異常或不孕困擾,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評估,透過調理恢復平衡,迎接健康與好孕。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吸毒後月經失調不孕的中醫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