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案例|AMH下降合併月經不規則,中西醫助攻成功懷孕P小姐的故事
P小姐的故事
👩🦰 P小姐今年28歲,從大學時期就因為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 出現 月經不規則 的問題,常常數月才來一次月經,有時必須仰賴催經藥物才會出血。隨著時間,體重逐年上升。她曾經嘗試過「瘦瘦針」,體重雖然短期下降10多公斤,但月經週期依然沒有規律。
婚後兩年,她和先生積極備孕,於112年3月在吳成玄醫師博士門診檢查時,意外發現 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下降至 1.65 ng/ml,這代表 卵巢儲備功能已開始減退。於是,她被轉介來到宜蘊中醫同步治療,希望透過中西醫合併方式,提升受孕機率。
中西醫結合治療:從「養卵」到「助孕」
在西醫療程中,P小姐開始服用排卵藥,但發現卵泡 常常長不大、發育不足。
同時她還有不少症狀:
-
長期便秘
-
水腫
-
經期腹痛伴隨血塊
-
腰痠
-
睡眠品質差
👉 在中醫觀點,這些屬於 腎氣不足、痰濕阻滯、氣血不暢 的體質,因此治療方向以:
-
補氣補腎 —— 改善卵巢功能、提升排卵品質
-
健脾化濕 —— 調節新陳代謝,改善水腫與肥胖傾向
-
活血化瘀 —— 改善經痛、血塊與子宮環境
-
埋線療法 —— 穴位刺激,幫助卵泡生長
經過 2~3 個月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後,她的卵泡反應逐漸改善,最終 順利懷孕!
懷孕過程的挑戰
進入孕中期後,P小姐出現 手麻與水腫,並因為一次急性腸胃炎導致 出血住院安胎。在住院期間,她配合中藥調養安胎,讓身體恢復平衡,成功度過不安的孕期。
最後,她在 39週自然產下健康寶寶,目前女兒已經7個月大,活潑可愛,母女都非常健康。
中醫觀點: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體質特色
在中醫裡,PCOS 並不是單一病名,而是屬於「月經不調」「不孕」「癥瘕」等範疇。常見的體質有:
-
腎氣虛弱型
-
表現:月經延遲或不來、卵泡發育不良、腰痠、畏寒。
-
治法:補腎填精,提升卵巢功能。
-
-
痰濕阻滯型
-
表現:肥胖、月經稀發、分泌物黏膩、臉部痘痘。
-
治法:健脾化痰、消導化濕,改善內分泌失衡。
-
-
氣滯血瘀型
-
表現:經痛、經血量少且有血塊、情緒容易鬱悶。
-
治法:活血化瘀,改善子宮血流。
-
-
肝鬱氣滯型
-
表現:月經不來、胸脹、焦慮、失眠。
-
治法:疏肝解鬱,調暢氣血。
-
👉 因此,中醫治療PCOS重點在於 辨證論治,不同患者會有不同的體質與調理方向。
西醫觀點: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診斷與治療
根據西醫的定義,PCOS 是一種 內分泌與代謝異常 疾病。診斷常依據 鹿特丹標準(Rotterdam Criteria),需符合以下三項中的兩項:
-
排卵功能異常(少經、無經)
-
超音波下可見多顆小卵泡(多囊卵巢型態)
-
雄性激素過多的臨床或實驗室表現(痘痘、體毛旺盛、血液檢查)
西醫常見治療方式
-
調經藥物(避孕藥):用來調整荷爾蒙,改善月經週期。
-
排卵藥(Clomiphene、Letrozole):刺激卵巢排卵。
-
排卵針(FSH注射):提升卵泡成熟度。
-
減重與生活方式調整:減少胰島素阻抗,改善代謝異常。
-
手術(卵巢鑽孔術):僅限於特定病例,已較少使用。
中西醫結合的優勢
很多PCOS患者會有「卵泡長不大」「排卵困難」「AMH下降」等問題。單靠西醫用藥,有時反應有限,甚至會出現副作用(如熱潮紅、情緒不穩、卵巢過度刺激)。
👉 在這些情況下,中醫可以:
-
改善體質:補腎健脾、化痰祛濕,提升卵泡品質
-
協助排卵:穴位埋線、針灸可促進卵巢血流
-
安胎調理:降低孕期不適,提升懷孕穩定度
透過 中西醫互補,許多像P小姐這樣的病人,不僅提高了受孕率,也能在孕期過程中獲得更好的支持。
Q&A:生完小孩後,PCOS會改善嗎?
很多人會問:
「痛經有時候生完小孩會改善,那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 的 月經不規則,生完後也會變正常嗎?」
答案是:不一定!
-
有些媽咪在懷孕與產後,因為 生活方式改善(飲食、運動),PCOS症狀會減輕,月經也比較規律。
-
但也有些媽咪發現,即使停止哺乳,月經仍然不規則,體重繼續上升,PCOS依舊存在。
👉 因此建議:產後若久久沒有月經,還是應該 定期回診檢查與追蹤,與醫師討論最佳的管理與治療方案。
結語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是一種 影響月經、排卵、體重與生育 的常見疾病,不僅牽涉荷爾蒙,也與生活習慣、代謝有密切關係。
P小姐的案例告訴我們:
-
即使面臨 AMH下降、卵泡不成熟 的挑戰,透過 中西醫結合 仍能提高懷孕機率。
-
調整生活方式、搭配個人化中醫調理,可以幫助改善體質,增加自然受孕與孕期健康的可能。
✨ 若你有 月經不規則、不孕、或PCOS困擾,別灰心!持續與醫師保持良好溝通,透過正確的診斷與整合療程,也能迎來屬於自己的好孕時刻。